第(3/3)页 她不用画粉,直接用剪刀在布上划出流畅的弧线,动作快得让人眼花缭乱。 “这裤腿,得裁成倒喇叭形……”她一边开工一边给围观的众多女工进行讲解。 老师傅就是不一样。 剪刀在她手里像活过来了,刀刃走龙蛇,布匹丝滑剪开:“腰围收紧,臀围放松,到膝盖开始放大……” 钱进站在一旁,看着阳光透过高窗照在张师傅花白的发髻上。 老裁缝的剪刀在布料上行走的沙沙声,和街头喇叭传来的《歌唱祖国》的旋律融合在了一起。 感觉很奇妙。 他抱着双臂倚在旁边看。 看人群。 张红梅第一次在新单位生产裤子,所以操作的很小心,务求完美,效率低一些。 然而即使这样也只是用了半个多小时。 随后,第一条喇叭裤诞生了。 张红梅最后从缝纫机上下来,当她把成品举起来时,厂房里又是一阵掌声如雷。 “谁来试穿?”钱进环顾四周。 张红梅补充了一句:“一米六的姑娘吧。” 女工们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好意思上前。 最后还是刚才敢伸手摸样品那姑娘一跺脚,泼辣的说:“我来!” 她接过裤子,跑到临时更衣室,一分钟后扭捏地走出来。 阳光正好照在她身上。 卡其色的喇叭裤衬得她腿型修长,宽大的裤脚随着步伐轻轻摆动,像两片柔软的波浪。 女工们“哇”地围上去,伸手摸的、指指点点的,情绪很热烈: “难怪都喜欢呢,样式真时髦!” “这要配什么鞋啊?” “走路带风似的……“ 张红梅却抱着胳膊站在一旁:“小娟,你转个圈我看看。” 小娟转了一圈,裤脚划出完美的圆形。 张师傅的眉头却越皱越紧,她这次私下里对钱进说:“钱主任,这裤子……怕是卖不出去。” 她指着裤脚,“这么宽,多费布啊!现在布票多金贵,咱怎么定价呢?” 钱进笑而不语,从公文包里拿出本杂志。 封面上的外国模特正穿着类似的喇叭裤,背景是纽约街头。 他翻到折角的那页,指着一段用红笔画线的话:“这东西在国外早就卖出很多很多条了,甚至国外都不太流行这种款式的裤子了。” “看看,这是美帝国主义的纽约、这是小鬼子的东京,洋鬼子喜欢这裤子,咱们生产以后即使在国内卖不出去,那咱也可以卖国外是不是?” “你也知道我在市供销总社干什么职务吧?我是外商办的主任呀,到时候咱把商品卖到国外去给国家创汇,你说行不行?” 一听自己有机会给国家创汇。 老太太一改态度,当即拍巴掌,激动的两眼闪泪光:“哎呀,要不然你能当领导呢,原来是真么回事呀。” “那准成、那准成,要是能给国家创外汇,我把我老骨头砸碎了都行!” “姑娘们、同志们,马上准备学习生产缝纫这种喇叭裤!我一定把我一身能耐都教给你们!” 为国家创外汇这个事是真刺激到老太太了。 老太太是经历过列强瓜分中国那个苦难时代的,更经历过日军侵华那个恐怖时代。 所以她太清楚国家两个字为什么是国在家前面了。 所以她太想看到祖国繁荣强盛的那一天了。 如果自己能为这一天的到来做出贡献,她会责无旁贷、竭尽全力! 女工们还在围着小娟转圈,有人兴奋的说: “我想起来了!我说我怎么对喇叭裤这个名字感到耳熟呢,我看电视新闻,就是今年广交会——就是个外贸展销会,当时港澳客商就穿的这种裤子!” “从今天开始,我们全力生产喇叭裤。”张红梅挥拳大喊,让所有人都安静下来,“第一批五百条,十天交货,必须得由我验收合格。” 一句‘能创汇’,让先前对待喇叭裤态度最消极的老师傅变得最积极。 “好了好了,不要再吵吵了,四十位同志按照既定好的分组去各自的缝纫机前做好,老姐妹们,你们带好自己的徒弟。” “都听见了吗?各就各位!我马上就要教裁剪这种裤型的基本要领,今天学不会的不准中午回家吃饭!” 生产任务开始了。 厂房活了过来。 劳动突击队将参观人群带走,缝纫机的“哒哒”声像急促的雨点,电动裁剪台的嗡嗡声像低沉的雷鸣。 钱进站在门口,看着女工们忙碌的身影,耳边是远处传来的国庆游行队伍的欢呼声。 魏香米不知什么时候站到了他身边:“钱主任,你真觉得这种裤子能卖出去?” 钱进没有立即回答。 他望向街道对面,几个穿着军绿色制服的年轻人正对着厂房指指点点。 其中一个小伙子突然模仿喇叭裤的裤脚,夸张地甩着腿走路,惹得同伴哈哈大笑。 “魏主任,我记得一直到七十年代初,街上还有人批判说穿‘的确良’是资产阶级作风吧?”钱进指向欢庆游街的人群。 “可现在呢?” 他又指了指厂房里忙碌的女工们。 此时白天的时候天气还有些热,不管青年人还是中年人,身上都是一件的确良衬衫。 现在的女工们有个好处,都接触过缝纫机,都会用缝纫机。 有了师傅的指导,女工们使用缝纫机的技术更加精湛。 很快,厂房里的缝纫机声开始密集起来。 街道上游行的锣鼓声越来越近,红色的旗帜在秋风中猎猎作响。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