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洛阳。 伴随着皎洁的月光,顾烨一路跟随着丞相府的下人赶来了丞相府。 方甫入府便看到了正借着幽幽烛火处理朝堂奏疏的诸葛亮。 他满头的白发在烛火的映射下更加刺眼。 虽然早已知晓诸葛亮的为人性格,但当顾易亲眼见到这一幕时内心还是不由得一沉。 这或许也是历史的魅力之一。 一个个英雄豪杰在岁月这把屠刀面前,哪怕是时刻面对着死亡,却也仍旧是有着自己的坚守。 “丞相。” 顾烨连忙行礼开口。 诸葛亮并未抬头,只是摆了摆手道:“昭德,快快过来,看看这道奏疏如何?” 这已经是两人这几年之间的常态了。 顾烨连忙走上前去接过奏疏一看,立刻便看到了上面的内容。 这是钟会的奏疏。 对于大汉的官员考核,他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方略,想要对此进行改革。 其中内容放在当代也绝对算是优秀之作。 但唯一的坏处就是过于激进了一些。 就比如钟会所说的强行规定几个科目,让考生的整体素质都有提升。 这种行为对于当前的大汉就是过于激进。 顾易自然不会选择无视,沉吟了片刻之后,便摇了摇头道:“丞相,此疏之中部分方略提的不错。” “比如.” 他逐条分析起了这其中的优劣。 虽然顾易并未一直操控,但或许是因为长时间观察的缘故。 顾易总觉着自己在政治敏感上也有着一定的成长。 当然,最为关键的还是后世的记忆,以及一个现代人领先的视野。 诸葛亮听得十分认真,最后不由得点了点头,神色复杂的看着顾烨:“此事,便只能交给你们后世之人了。” “丞相.” 未等顾易操控,顾烨自己便连忙开口,满脸不忍:“您何苦前去兖州?” “若丞相信任小子。” “小子愿代丞相前去兖州,监管赈灾之事。” 他这话完全出自真心实意。 两人之间虽无师徒之名,却已有师徒之实。 顾烨如今对于诸葛亮的感情丝毫都不比顾氏的亲人们差。 又怎么可能忍心看着诸葛亮这般状态赶赴前线? 但诸葛亮却直接摇了摇头。 他事必躬亲的性格便早已注定了他的结局。 纵然大汉没有这般天灾,诸葛亮亦是会倒在兴汉的路上。 刘备、顾琛、顾泽; 当这三人将重担交给他的那一刻起,诸葛亮此生的结局便已然注定。 他并未多说什么。 只是将那一份奏疏交给了顾烨,让顾烨拿回去钻研。 顾易明白诸葛亮的心思。 就如同当初的顾琛将朝政交给他自己一般。 诸葛亮将此事交给了顾烨。 他已经看出了大汉官员考核的纰漏,但现在的他已经没有时间再去考虑这些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要做的事。 随着顾烨离去,诸葛亮缓缓地拿起了一旁的毛笔,借着这昏暗的灯火,在身前的纸张上写下了早已想好的一个个名字。 延康五年,五月; 诸葛亮率通水利之人包括顾氏第七代子弟近百人赶赴兖州。 临行之际—— 刘禅率领百官送别。 看着诸葛亮逐渐佝偻的身躯以及满头的白发,他的双眼在不觉间也是红了起来。 此时此刻,相比于当初顾琛离去之时又是何其的相似? 刘禅觉着他这个皇帝当的实在是太累。 纵是权势滔天,也只能坐视一个个对他来说十分重要的人离他而去,没有任何的办法。 这是何其残忍之事? 泪水不知何时便在刘禅的眼神之中滑落了下来。 顾烨自然也在其中。 不过相比于伤悲,他的目光却更是坚定。 他似乎是想要做些什么。 自这一日后,顾烨再除去每日例行的学习之后,便开始仔细的钻研起了大汉当前的选官政策。 他似乎是打算在诸葛亮还在世的时候,直接将此事定下来。 就如同当初的诸葛亮一般。 在顾琛还在世的时候,通过科举交出了一份让顾琛心满意足的答卷。 此事对于他个人而言自然艰难。 对于核心制度的改革; 也唯有足以冠绝当代的人杰通过长时间的思考才可以做到。 饶是昔年的顾熙,也是经过数十年的思索,才确定了最后的制度。 但别忘了,顾易还在! 其实顾易是没想这么快就直接出手的。 因为他要考虑对顾氏第八代子弟们的影响。 这一代的顾氏子弟本就有些浮躁,若是看到同代之人快速扬名于天下,恐怕会加剧这种心态了。 不过既然顾烨自己已经有了这个打算。 顾易便也无所谓了。 整治家族的机会还有很多,且不如趁着这个机会做成此事,最起码也能让诸葛亮于安心之中逝去。 顾氏的出现除却改善自身之外。 不就是要一点点的弥补历史的遗憾吗? 顾易并未将步子迈的太大。 如果说现在大汉的选官制度还只是有了科举制的雏形的话,顾易只是将它提升为了刚刚形成的科举制度。 作为覆盖了大半华夏封建史的一项制度,科举制的形成到后来也有着极多的变化。 制度是需要随着时代一点点的进步。 步子迈得太大,只能得到反效果。 甚至到时候的发展都有可能直接脱离顾易的掌控,顾易可不想这样。. 兖州。 ——赤地千里! 常年的天灾对整个兖州的生态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若不是因为朝廷的大力赈灾,如今的兖州恐怕也彻底沦落为一片死地,再无任何生机。 虽然早就已经对兖州的灾情有了预料。 但当诸葛亮切身感到兖州之后,还是感觉到了心情的沉闷。 数年的天灾,到底让多少人倒在了这片土地之中呢? 诸葛亮也不知道。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要利用好所有时间,争取快速解决掉这等惨状。 此次治水与当初顾康时所面对的情况可不同。 诸葛亮要考虑的东西有很多,不仅仅是要设计好具体的挖掘路线,同样也好保证好施工之人的身体。 水是当前最重要的东西。 要想保证工程的顺利,就必须要考虑好这一点。 虽然此次带来的人手并不少。 但诸葛亮的性格,就注定了他还要实地考察。 在这种天气之下。 这可是一件十分遭罪的事。 足足过了近一月的时间,他才将此事彻底定下。 ——决定以黄河主流为始,先铸引水渠与蓄水池,保证水源的充足。 七月末,此事正式开工。 这注定是一件能够青史留名的大事。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