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在仔细阅览了实验室现行的,包括以前没有完成的全部科研项目后。杨卫平发现霍普金森的研究小组一直都在从事纳米技术方面的研究,只不过没有取得什么明显的成果。 正所谓,一招鲜,吃遍天。 搞高端材料研究,不懂纳米技术,绝对成不了大器。 虽说小鬼子东京理科大学的谷口纪男在1974年提出了纳米技术这个名词,但要到1981年,扫描隧道显微镜被瑞士的两个科学家发明出来后,才被全球科学家广泛视为纳米元年。 1982年瑞士IBM公司的科学家格尔德.宾宁及亨利希.罗勒,开发出扫描隧道显微镜,它主要是利用一根非常细的钨金属探针,针尖电子会跳到待测物体表面上形成穿隧电流,同时,物体表面的高低会影响穿隧电流的大小,依此来观测物体表面的形貌。 这种仪器可以观察到物体表面的纳米结构,是显微镜技术的一大进展,也成为往后纳米技术中的主要分析工具,专门用来观测金属或半导体的表面。 四年后,也就是1986年,这两位科学家和发明穿透式电子显微镜的厄恩斯特.鲁什卡共享诺贝尔物理奖。 作为一种扫描探针显微术工具,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让科学家观察和定位单个原子,它具有比它的同类原子力显微镜更加高的分辨率。此外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低温下可以利用探针尖端精确操纵原子,因此它在纳米科技既是重要的测量工具又是加工工具。 要搞纳米研究,没有相应的高端精密的探针显微仪器,那就是白瞎。 杨卫平没再犹豫,马上将隧道显微镜和穿透式电子显微镜作为现阶段的研究项目。 毫无疑问的,这个项目,得到了伯恩史蒂夫、霍普金森、史佩恩卡夫、罗伊斯特尔四人的极力拥护和支持。 有着后世现成的理论知识,加上还有这么一大帮子高级科研技术人员的协助,仅仅只用了一个星期,隧道显微镜和穿透式电子显微镜两台原型机,就横空问世了。 伯恩史蒂夫、霍普金森等人,通过两台探针超显仪器,观察到各类金属和半导体表面纳米结构时,那种欣喜、激动、狂热,简直跟疯子没两样。 征得杨卫平的同意后,伯恩史蒂夫,向瑞士保罗谢勒研究所、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美国IBM研究实验室、加州大学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德国的联邦技术物理研究所、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等十五家全球最著名的科研机构发出邀请函,向世界科学界宣布天工实验室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 一时之间,全球科研学者为之轰动。 一些没有得到邀请函的其他国家的科研机构,也纷纷派出代表,前往瑞士琉森城。 这是一场自二战以后全世界比较少见的科学界盛会。 1959年12月29日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在加州理工学院出席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作出著名的演讲《在底部还有很大空间》,提出一些纳米技术的概念,虽然在当时仍未有“纳米技术”这个名词。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