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 做人,必须知足!-《重生之动力时代》


    第(3/3)页

    杨卫平避重就轻的态度,虽然让杨家声多少有些失望,但这并不妨碍杨家声心中对杨卫平帮助他建立北缅国家工业体系的期望。

    诚如杨卫平刚才所言,眼前这家天石数控精密机床制造厂,不仅是北缅机床机械行业发展的根基所在,而且还是决定北缅国家工业水平高低的工业母机摇篮。

    杨家声不懂得如何搞工业,但他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知道机床的加工精度直接决定了工业产品的质量好坏。

    在参观天石数控精密机床厂各个车间的过程中,杨家声多次随意地挑了好几名正在加工零件的车工、铣工,得知任何一个零件的公差都控制在0微米之内,杨家声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华夏的军工行业制造水平和研发能力会在最近几年突飞猛进。

    对这样的检查结果,杨卫平当然也是非常满意。

    以北缅原有的那种极为薄弱的工业基础,想依靠当地的技工来打造精密加工产业体系,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还是这个时代的华夏产业工人靠谱啊!杨卫平暗自感慨的同时,油然心生一种莫名的悲哀。

    要知道,他从国内挖墙角招聘来北缅的这些技术工人,基本上都是在原来单位不被领导待见和重视的技术骨干。

    他们在国内要么被闲置,要么面临下岗失业。如果这种情况没人加以阻止,在接下来的十五年中,将有至少超过三千万的人才从华夏的国营企业流失。

    这些人,少数一部分被外企聘用,少数一部分成为华夏优秀民营企业的技术骨干。但更多的人则是从此为了养家糊口而四处奔波,成为最被人瞧不起的社会最低层的最弱势群体。

    产业工人这个概念,将在二十一世纪的华夏渐渐被人淡忘。

    一批批只接受过初级技术培训的农民工人,成为未来华夏这所“世界血汗工厂”任由国外资本剥削压榨的蚁工、蚁民。

    他们只能从事那种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大的劳动密集型工作。真正的核心技术,基本上与他们无缘。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曾经为新华夏建立付出过无数血汗的华夏工人阶级,最终会沦为华夏社会的最弱势群体?(未完待续)

    〖∷更新快∷无弹窗∷纯文字∷

      


    第(3/3)页